一场本应彰显品牌高度的喜马拉雅山烟花秀,最终竟演变成一场跨国公关危机。9月19日,户外品牌始祖鸟携手国际知名艺术家蔡国强开展的宣传活动,由于海外与国内道歉声明内容存在差异,引发了舆论的质疑。这场风波不仅使品牌方陷入信任危机的泥沼天天盈,更将其母公司安踏体育推至风口浪尖。
烟花背后的资本连锁反应逐渐发酵。在港股市场上,9月22日开盘时,安踏体育便遭遇4.6%的大幅低开,盘中最大跌幅达7.28%,最终收跌2.22%。尽管单日跌幅不算惊人,但这一事件却暴露出安踏作为控股股东在并购企业管理方面的漏洞。作为持有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39.5%股份的企业,安踏正为其激进的并购战略付出代价。
深入审视安踏的资本版图,不难发现,这家源自福建晋江的企业,历经十余年的并购扩张,已然构建起一个横跨多个细分市场的体育用品帝国。自2009年收购濒临倒闭的FILA开始,到2019年豪掷46亿欧元鲸吞亚玛芬体育,再到去年拿下女性瑜伽品牌MAIA ACTIVE,安踏的并购步伐从未止息。
并购狂飙下的隐忧天天盈
毋庸置疑,并购确实为安踏带来了惊人的增长奇迹。公司营收从2008年的46.27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708.3亿元,净利润从8.95亿元增至156亿元。其中,FILA的成功转型堪称典范,从收购时仅有50家亏损门店,发展到2021年年营收达218亿元,一度超越安踏主品牌。
然而,繁华背后暗藏隐忧。2023年财报显示,安踏和FILA两大品牌贡献了近89%的营收,其余收购的品牌合计仅占11%。这意味着,自FILA之后,安踏尚未培育出同等量级的第二增长曲线。尤其是2023年收购的MAIA ACTIVE,在与Lululemon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。
更为严峻的是,并购所带来的管理复杂度正成为安踏的致命弱点。今年上半年,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8.94%,这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半年度负增长。始祖鸟事件宛如一面镜子,清晰地映照出安踏在全球化管理能力上的短板。
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
当面临增长瓶颈时,安踏已然开始调整战略方向。从以往“买进来”的并购战略,转变为“走出去”的全球化布局。近两年来,安踏相继在东南亚地区开设分公司与门店。然而,海外营收尚未形成规模效应,国内市场依旧是其主要的支撑力量。
值得留意的是,安踏创始人丁世忠“不做中国的耐克,要做世界的安踏”这一宏伟愿景,正遭遇现实的严峻挑战。一方面,打造国际品牌需要具备跨越文化鸿沟的全球运营能力;另一方面,过度依赖并购的增长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随着消费市场日益成熟,单纯依靠资本运作已难以打动愈发理性的消费者。
这场始于喜马拉雅的烟花风波天天盈,最终映射出中国品牌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深层课题。对于安踏而言,如何平衡并购扩张与管理升级,怎样在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之间寻得平衡点,将决定其能否真正从“中国的安踏”成功蜕变为“世界的安踏”。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,这家民族品牌的每一次战略抉择,都可能引发新的连锁反应。
瑞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